插秧2015/3/23
經常我們沒有做過的事情,就是愛擔心一定要問個標準,忘記要用看的。
今天陳阿公幫我跟螞蟻鏟秧,我順口就問了:主委,這個土要剷起來幾公分?
陳阿公說:這個不一定,如果秧長得比較大,根密一點可以抓住土,就不用剷太厚。但是如果秧是比較小的,就要剷厚一點,才能剷成一片。
土像是蛋餅皮一樣把秧苗的根抓在一起。
我突然發覺,陳阿公很會種田,不是因為他記了很多數字,而是因為他可以用身體來記。
在田裡,我跟螞蟻都還是一把很爛的尺,沒辦法向陳阿公一樣又直又快的手插秧,所以拉了塑膠繩當對準線。
在走繩子的時候,因為要橫跨過整塊田,記得用陳阿公教的,看著要去的方向的一個東西,石頭或是竹竿,然後再找一個更遠的,三點一直線,直直地走過去。
陳阿公叮嚀我們,插秧時,一整片秧苗拿在手上,手記得往內彎,不然容易整片從手中滑走掉進水裡。
從邊角開始撥下秧苗,一邊撥一邊轉,製造容易撥的角。數好三、五支秧,往下一撥,三指斜插進土裡。
每插好一排,腳往後滑一步,腳尖滑過土,剛好在田裡畫出一條行進的線,在線的兩旁各一株,左腳外一株,右腳外兩株,身體記起來後,就可以專心在手與秧之間。
插好之後,我樂意多加一個動作,用手抹一下土,把手指戳出來的洞抹平,不讓福壽螺有一個吃嫩苗的VIP位。
下到田裡之後,才知道陳阿公講的這些都是用龜毛跟經驗打造出來,最熟練的身體。
回想鏟秧苗時,陳阿公把一片一片的秧繞著大鋁盆,一個稍微壓着一個放。他說,現在如果亂放的話,好像動作很快,但是等到在田裡要拿的時候,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抓,反而是慢的。
農事是反覆的操作鍛煉,小至鏟秧,大至多年的耕作計劃,都要好好的想。如果要長久,讓作物能夠生長,生物能夠棲息,就不能在某一年亂下化肥跟農藥,土會死掉。想預防稻子得稻熱病,就只好放手把稻子的間距拉大通風,預計會減少收成,但是比得病再下藥好。
看起來快的東西,不一定是快,看起來有利潤,能拿得多的,也不一定是真的賺,這才是在田裡可以用的尺。
p.s.第一張照片裡,就可以看得出來陳阿公剷的秧跟我剷的差別。陳阿公剷過的土都是平的,我剷起來的卻是兩片厚薄不均的秧。
“剷的太厚了,你等下會很難撥!”陳阿公一邊苦笑一邊這樣說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