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,諺語之所以有資格變得老掉牙,一定有他千錘百鍊的理由。
過年前,我們跟陳阿公學作秧床,忘記帶齊東西,來來回回的拿,浪費了不少時間。
午餐時陳阿公跟大家提醒了:“一日之計在於晨”
早上起來的時候,看看窗外的天氣,就可以規劃好一整天要做的事情,該做的事一定要做完,今日事今日一定要給他畢,不然明天還有明天的事,要怎麼做得完。
我也才發現,這句話是徹底的農用諺語。進入春耕前,今年耕作計劃就差不多抵定了。
開春之後,馬上緊鑼密鼓的開始補田埂、除田埂草、一個月前灑有機肥、米糠、撿福壽螺(或者打田後灑苦茶粕)、打田前把田埂側邊的雜草土鋤進田裡、機器打田、拖平、顧水、插秧、撿螺、除草。一連串的步驟,一個緊接著一個,全部都落不得拍。
尤其是打田、插秧的這一段時間,每個人都繃緊了神經,看著天氣辦事。
萬一沒有提前撒完肥料跟米糠,可能在秧插下去後還在發酵就傷了秧苗。
萬一沒有把福壽螺控制到一個量,接下來就會搞得自己像吃到飽餐聽的服務生一樣,不斷上菜補秧給福壽螺吃。
要是側邊的土沒有挖下來打進田裡,一整季就會有除不完角度又雞歪的雜草。
田沒好好拜託代耕大哥打平,就會一邊土露出來長草,一邊秧苗淹到水被螺吃。
沒盯睛地做好哪個步驟,那程度就像錯過在生日當天送愛人禮物,隔天補十份禮物外加下跪和搞笑都不見得回的來。
萬物有時,有時候,沒有照著大自然的節奏走,是很嚴重的事情。自然裡的野花野草時間到了自己會開花結果,但是農業人為的部分要謹慎,跟著自然的節奏選擇栽種的時間。
以前宜蘭會抓緊時間種二期稻作,第一期稻子快收成前,算好時間,先割一塊起來,那塊要做第二期再來米的秧床,再來米比較不怕冷,生長期短,但是不能拖,過了一個時間點才種的,稻穀不會入漿,收起來都是空包彈,等於沒有收成。在不對的時間種不對的東西,長不出來就是長不出來。
我也才發現,阿~農忙好絕對,因為萬事都可以等,但是別想叫老天爺等。
忙碌的春天真的到了,看到大家每天渾身土的衝來衝去。路上是拖拉庫打、插秧機頃巢而出,白鷺鷥也忙著趕場。
到了踏進田裡的時候,本來站在田邊窮擔心的工作,可以一步一步的把它做完了,身體裡設定的非農用時鐘,也都該調整到適合“發春”的身心狀態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