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我都覺得陳阿公對田區裡的土tsiat-khiām(節儉)ㄟ,珍惜到令人快昏倒的地步。
去年陳阿公的田不得已借別人育苗,我就看到陳阿公有一個心痛的表情,後來我才知道把苗移植時,會帶走大量的土。
育苗時泥水混濁時,陳阿公絕不打開水閘門,以免土跟水一起流出去到水圳裡。
種菜的地租,慣例上都會比種稻的地租貴,因為採收菜時,根部會把土帶走。
雖然我常打趣的提醒別人說,你從田裡起來,千萬記得把鞋底的土踢回去,不然田的主人會心痛噢。但我其實心裡隱隱覺得,這些土....佔整片田區的比例少少的,應該還好吧。
是偶然拿到一張民國六十幾年的水租收據,我才發現了陳阿公的珍惜是從哪裡來的。
收據上面有把田分級收費,共有1~16級,1最好,16最爛,聽說,以前這附近,最好的田也只有八。
天啊,全部都是後段班的田。
陳阿公說,以前的田不是長現在這樣的,現在我們都過得很鬆快了。以前的田,土很薄,大約只有兩指寬的土厚也要種,因為吃的東西永遠都不夠,種一些地瓜什麼的也好。把大石頭搬開,在石頭跟石頭縫中,總有一些小碎石跟沙,把這些篩出來,就是最一開始的田,這叫做“開墾”,阿公這麼說,“現在種的田,就是這樣來的”。
接下來每一年,土上面的腐質植慢慢累積,種稻子的話,稻草、稻的根莖會留在田裡,土壤會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增厚,慢慢養、慢慢養.......所以土跟田對陳阿公來說,是珍貴到不行的東西,田不是隨便圍一塊地方起來就叫做田,就可以長東西,田是養起來的。
“居然拿去在上面蓋房子......"
陳阿公說,現在有一個狀況,假設一塊地的隔壁兩塊都蓋了房子,那中間被夾住的,就會變成一塊很難種的農地,即使要轉手依舊做農用,它的價錢還是會很不好,所以有許多地主,會想不如趁著現在地價好,儘快脫手,因為不知道哪一天,可能會變成一塊殘廢的田。
在政府的規定裡,有兩分半以上的地,才能蓋農舍。對陳阿公來說這個邏輯完全是錯了,兩分半的地,是大田,大田當然是拿來耕作,小田、零碎的耕地,才是適合作農舍或農具倉庫的,真正有農用需要的人,即使小田也可以拿來蓋才對。這個規定,不是為農業着想的想法定的。
阿公說,還有一個原因,促使了田地的破碎。像他這樣可以每個月領3500元老人年金的年紀,有一個領錢的人名下不能有超過500萬的財產的規定,一分地在深溝村這裡,隨便算一算,大概就是600、800萬,讓老人家快速地把名下的土地分給子女,但為了公平,大家都分到一部分的土地,持有的土地越來越零碎,每個人都無法單靠種田維生,在外工作,難以管理田地,乾脆賣掉。
65歲有很老嗎?對七十幾歲的陳阿公來說,65歲開始正是經驗累積到非常豐富的年紀,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能獲得照顧,在經濟無虞地狀況下,可以作很多事回餽社會。
“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條件,但是村子裡有幾個人,像我,是都沒有在賣田的。”
我覺得,我聽到陳阿公對土地、對政策的看法跟其他人的好像有不太一樣面向,這些看法也許很細節,但是一個觀察到身旁的其他人順著時勢在賣田、正在經歷而思考着的角度而有的看法,他不會跟你說,地拿去蓋非農用的農舍是沒辦法的事,因為他還在盡力,用實際的行動在維護著。
我想,這些憨農夫、憨地主,不拿田去換錢,像陳阿公這樣的人,做的事的價值是一定超過那個價錢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