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

關於水稻落粒的一些八卦


話說在宜蘭八月底的這個時候,水稻收割後差不多都過了一個月了,撒在田裡要當綠肥的田菁也都安然長大,每天都可以心情悠哉的在路上騎來騎去看風景。
現在在田裡,除了田菁,與割過一次的稻子頭繼續冒出來的再生稻外,還有一種東西生機盎然的,像回春似的長了一大片。不要懷疑,沒有錯,看起來很像秧苗對不對,就是它了!
這些野秧苗,都是來自稻穗上的落粒,自己掉下來的,或是被颱風吹落,收割時遺落了,都在一個月後變成這副佼好的樣子。
看到隨處落滿地的秧苗,讓我認不住想起米種高雄145號的八卦。
聽說美濃的鄉親本來種很多145號的米,因為145號真的好好吃啊,吃起來甜甜的,口感又彈跳鮮活,像個小正太(啥阿?)。
可是145號特容易落粒,被人家講說“聽到腳步聲就掉下去”。有勤儉個性的客家人怎麼受的了這種事情,好好的食物都掉地上了。結果改良的147號稻米出來後,大家就紛紛改種147號了。(以上消息來源轉太多手,來自平日農村閒談,各位聽聽就好。)
不過水稻落粒這件事情,是要剛剛好最討人喜歡,不要太會落粒,看了心疼,減少產量,也不要太不落粒,不然割稻機都打不下來,也是苦惱。但是對水稻的祖先,野稻來說,快速決斷的落粒,可是傳宗接代的手段。想想看,要是稻穀種子都成熟了,還硬是要掛在稻穗上等人家來吃掉,豈不是不必要的招搖嘛?
現代的水稻稻種經過重重挑選及品種改良,已經算是很伏伏貼貼的了,但是收割時遇到飆車的割稻機,稻穀的落粒量還是會大增。社長就聽說過(又聽說!?),這次我記得是聽有田有米的吳佳玲說的了,有一次陳阿公就跑進田裡拍打收割中的割稻機,要求開慢一點。哇~原來還有這招,學起來!
不,別傻了,吳佳玲說,割稻機上面坐的人,可是陳阿公的侄兒阿。一般我們小農跟代耕業者維持良好理性的互動,怎敢隨便造次呢,呵呵呵呵呵。
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,發現果然覺得落粒發出來的秧苗可惜的大有人在,還發展出落粒栽培法,都不用育苗也不用插秧,真的好省。但要注意調整水稻過密的地方與間距。不過看看宜蘭的天氣,恩.....一直在下雨,都沒有太陽了。還是收一收回家,到時候田菁跟秧苗都請拖拉庫打來打一打,淹水休耕,讓土地休息吧(社長好想休息阿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